生物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专业系的基础课,是一门与生产实际联系密切、实践性很强的学科。生物多样性基础作为生物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理论联系实际,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。它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,是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,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大自然,认识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植物。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培养学生观察能力、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。通过野外实习,还可以使学生受到野外动物、植物生物学工作的训练,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。
《生物多样性基础》课程野外教学,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,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,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。通过野外实习教学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,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,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,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、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。因此,必须重视和加强《生物多样性基础》课程野外教学,做好实习的准备和安排,使学生明确实习目的,做好充分的实习准备工作。我院2013年组织了2011级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50人赴贵州铜仁进行了为期10天的生物多样性基础课程专业野外实习,现将这次实习的情况总结如下:
本次生物多样性基础进行了三大课程的实习,即植物学、动物学、生态学。其中生科院派出了实力雄厚的指导教师队伍,包括4名专业教师,1名后勤管理人员。其中学院党委书记余少文,莫蓓莘副院长负责整个野外实习的安全工作,4名指导教师中,副教授3人,博士4名,这些教师均是多年来参加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带队教师。
本次生物学野外实习共分为两部分,学生前3天动物学,第三天晚上闭卷考试;后3天植物学;最后垂直海拔动植物野外生态考察,或湿地鸟类生态考察,或水螅、涡虫动物采集。 本次野外实习时间上具体安排如下:
实习地点:贵州铜仁
实习时间:2013年10月12----10月19日
2013年10月12日从深圳出发,13日到达贵州铜仁站,有专车送至保护区,安排房间;上午分组开会安排实习任务,分发实习用具。
13、14、15日:第一至第二大组植物学实习;第三至第四大组动物学实习
15日下午至晚上:考核;植物学组与动物学组转换(安排实习任务,分发实习用具)
16、17、18日:第一至第二大组动物学实习;第三至第四大组植物学实习
18日下午至晚上:考核;
19日返校
在植物学实习中,在学院教师张永夏副教授、徐晓锋副教授及刘国宝博士的指导下,学生们采集到种子植物标本400余号,制作植物种子标本100余种。实习内容包括:通过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、教师讲授、实地观察,使学生了解实习地区地形、地貌、土壤、气候、主要环境类型的基本概况;常见植物(包括被子植物、裸子植物、蕨类植物)、药用动植物、珍稀动植物的识别。采集鉴定植物标本,使学生能够识别200~300种常见植物。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和保存植物标本,使学生掌握制作植物蜡叶标本和浸泡标本。不但能够验证课堂所学理论知识,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保护珍稀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意识。
在动物实习中,在学院教师李荔副教授的指导下,学生们共制作昆虫标本400余号,共见到和采集到脊椎动物约200余种。实习内容包括:通过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、教师讲授、实地观察,使学生了解实习梵净山地区地形、地貌、土壤、气候、主要环境类型的基本概况;常见动物(包括昆虫、鱼类、两栖类、爬行类、鸟类和哺乳类)的识别。网捕昆虫、鱼类和两栖类,用望远镜观察识别各主要环境类型中的鸟类。使学生能够识别200~300种常见动物。指导学生学习动物标本制作方法学习。使学生掌握制作浸泡标本以及昆虫、鱼类、两栖类、爬行类标本的基本技术和方法,以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。
在生态学实习中,学生们掌握了生态学调查的基本方法和试验实习资料、数据的处理方法。实习内容包括:动物行为生态学研究。在识别实习地区常见动物种类的基础上,定点观察一些动物的行为;专题研究。在实习前,由实习指导教师提出多个研究题目供学生选择,或由学生自己设计研究题目进行生物学专题研究。每一个实习小组选择一个专题。在教师指导下,有计划地进行观察、搜集材料、拍摄照片等。鼓励学生自己设计题目,以便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、研究能力、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。
实习结束后当场分别进行了动物学和植物学的考核,实习完后又写出了实习总结和学习体会。参与本次实习的林中扶等同学在实习中表现突出,表示通过本次实习,他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,开阔了眼界,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还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团结。
本次实习得到了我院师生的高度评价,通过本次实习,我们也积累了生物学野外实习的宝贵经验,能将以后的本科生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组织得更好。
《生物多样性基础》野外实习指导小组
2013/10/28
|